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湖南省首届固态电池创新发展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4-01-29 18:15 作者:会翻跟的龙猫

——15位行业领先企业嘉宾和专家论道长沙

        1月27日,由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等联合主办的“湖南省首届固态电池创新发展论坛”在长沙圆满落幕,包括中南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青岛大学、广东聚圣、巴斯夫杉杉、湘潭电化、湖南科霸、湖南长固等112家单位共300+人行业大咖莅临现场,15位行业领先企业嘉宾和专家发表精彩演讲,论坛由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固态电池分会秘书长、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韦伟峰,副会长、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院副院长刘继磊以及张春晓博士主持。

        大会立足固态电池产业生态圈,围绕固态电池最新技术突破,固态电池产业化落地与相关政策分享,固态动力电池的标准及测试验证,科研机构、车企、电池和材料企业等多行业如何联动共同助力固态电池研发与发展等多个核心问题展开交流,探索关键材料与工艺装备技术,寻找降本路径,助力人才交流,打造行业专业性的交流平台,为我省打造全球引领型电池产业集群建言献策。

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陈军致辞

        陈军表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先进储能材料的发展作为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的重中之重,本次固态电池创新发展论坛受到学术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并希望与其他同类型组织或团体共同推进固态电池的良性竞争,同时希望固态电池创新联合体的成立为湖南先进材料和电池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助力。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学王先友教授

        王先友院士认为,固态电池拥有能量密度高、更加安全、更为绿色等显著优点,要保证新能源行业“势头不减,劲头不松”,要对下一代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趋势、下一代储能系统发展前景、固态电池及电池材料、下一代电池产业化发展趋势等方面详细剖析,实现由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的跨越,关键在于工厂的“产”、高校的“学”和科研的“研”相互匹配和兼容,离不开广大企业同仁的支持和共同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制造新名片!

青岛大学教授郭向欣分享

        青岛大学的郭向欣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材料及固态锂电池研究进展”,报告认为锂镧锆氧固体电解质粉体在子电导率的关键;其次,在锂镧锆氧陶瓷电解质中,存在锂金属穿透陶瓷层的问题。面向实用化固态锂电池,基于锂镧锆氧陶瓷电解质的固态锂电池可以用于智能电子产品,基于有机无机复合柔性电解质膜的固态锂电池适用于电动汽车。针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固态锂电池,给出锂金属固态电解质界面、固态电解质层、高容量复合固态正极的设计方案。

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涂健分享

        涂健博士演讲报告“立方新能源固态电池关键研发材料进展”。涂总表示,公司正全力推进钠离子电池对铅酸电池的替代和锂离子电池的补足工作,加强对固态电池水系正极材料科研攻关,为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余创分享

        余创教授分享报告“功能型锂硫银锗矿电解质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他从锂硫银锗矿电解质的设计、合成、改性、传导机理及固态器件应用等方面阐述研究成果,为设计高性能和环境适应性好的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姚霞银教授分享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姚霞银教授,长期从事全固态锂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研究,本次分享报告“基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全固态二次电池”。他指出,他们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制了一系列室温电导率超过商用有机电解液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目前团队正计划将几类关键的电解质材料量产,为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提供基础材料,从而满足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储能以及深海、深蓝、深空、深地等国家战略领域对高安全性储能器件的需求。

东南大学教授吴宇平分享

        吴宇平教授从隔膜方向对固态电池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介绍了几代隔膜产生的背景及特点,并总结了团队在相关领域所作的工作及取得的进展。高安全储能体系是新源能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电池关键的膜材料也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为高安全高能量电池体系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第三代隔膜、第四代隔膜、第五代隔膜方面,引领世界隔膜技术的发展。

中南大学教授韦伟峰分享

        韦伟峰教授带来报告“原位固态化:固态电池应用低成本之路” ,他向大家介绍了在原位固态化电解质方面的成果及应用进展。他认为电解质实际是控制电池内部的离子传输的关键,也决定着电池的工作机制,与安全性也密切相关,并介绍了目前固态电池有三种路径以及取得的成果。

湖南烁科热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红分享

        陈国红总经理分享报告“固态电池材料烧结装备创新发展研究”,重点烁科针对固态电池材料特点在智能设备制造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李驰麟分享

        李驰麟团队通过开框架策略开发了氟基电极材料,成功构筑了动力学有利的尺寸或维度增加的锂/钠离子通道,突破了长期困扰氟基材料的导电性差、掺碳量高、储锂/储钠能量/功率密度小等难题。

巴斯夫杉杉高级研发经理罗桂分享

        巴斯夫杉杉罗桂博士重点介绍了巴斯夫在固态电池用三元正极材料的设计及优化 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电解质的合成工艺和制备条件,使其达到较好的离子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优化电极材料的合成工艺和制备条件,同时设计合适的电极结构,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优化固态电池的制造工艺,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完善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设计,避免电池爆炸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中南大学教授/湖南长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李荐分享

        李荐教授在国内首次采用多层纳米成膜技术生产固态电池,具有成本低等特点,目前已经在湖南长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他预计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空间将达200亿元。此外,中创新航、孚能科技等企业也已布局固态电池赛道,固态电池大规模量产已提上企业发展日程。企业加码布局固态电池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湖南大学助理教授吴剑芳分享

        吴剑芳分享报告“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离子输运机理及优化设计及应用研究”,基于多年对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研究,指出该材料在实用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案。

中南大学教授刘芳洋分享

        刘芳洋教授带来“硫化物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性能研究”报告。 报告提出构建无机-有机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办法改善电解质-电极间的界面接触,探究了不同的球磨时间以及不同的热处理温度对材料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并优选出离子电导率最高的制备条件。首先采用湿磨法制备二元硫化物Li_7P_3S_(11)(LPS)玻璃电解质,然后对最佳球磨时间的材料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

中南大学王海燕教授分享

        中南大学王海燕教授分享报告“室温高离子导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的研究”,为了构建可实际应用的固态电解质体系,柔性、机械强度、离子电导率是非常关键的几个方面,通过研究锂盐种类、比例对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和机械强度的影响,最终设计出一种室温离子电导率超过1 mS cm-1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体系,同时,活性和惰性功能填料的加入均可保证复合电解质的高室温离子电导率。

中南大学副教授王梦然分享

        王梦然教授分享报告“关于聚合物固态电池原位固化构筑的思考与研发进展”,阐述了原位固化技术在提高安全性和耐久性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原位固化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原位固化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技术。作者分别从人工界面构筑和聚合物电解质设计两个方面推进了原位固化技术的实用化,并确立了原位固化技术在高性能、高安全固态电池开发中的重要性。

        本次论坛聚焦固态电池领域,立足长沙、面向湖南,搭建储能产业创新交流的平台,邀请院士专家及行业专家15余位作主旨分享及交流,分享前沿创新成果及成果转化实践经验,探讨先进储能材料的技术应用、产业化及创新发展路径,助推固态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大道233号科技大厦

周先生13974957838 金先生18874711021

微信公众号

工作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