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9月海外订单超30GWh!前三季度中国储能出海成绩单出炉
进入2025年9月,中国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又迎来一轮密集签约潮。海辰储能、亿纬锂能、瑞浦兰钧、天合储能、精控能源、中汽新能、晶科能源、远信储能、库博能源、天能股份等头部企业纷纷与国际伙伴达成战略合作,签下规模从数百MWh至数GWh不等的订单共计已超30GWh。
全球储能需求大爆发,九月订单疯涨
9月5日,海辰储能宣布与可再生能源领军企业BOS Power(Bertel O. Steen Power Solutions,简称BOS Power)签署合作协议,计划于2027年前在丹麦、瑞典、芬兰及挪威部署总规模达3GWh的储能系统项目。
同在9月,海辰储能宣布与欧洲光储EPC Solarpro签订2GWh储能系统供货协议,将用于东欧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用事业规模储能项目。海辰储能宣布与领先的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开发商FRV(Fotowatio Renewable Ventures,简称FRV)达成战略合作,将为其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部署总规模达500 MWh的储能系统。海辰储能与纽约知名能源企业Microgrid Networks LLC(MGN)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纽约市部署10个储能项目,总规模达55MW/290MWh。此项目也是海辰储能在纽约市的首批储能项目。
9月8日,印度ACME Solar Holdings 宣布,已通过浦项国际(POSCO INTERNATIONAL)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向中汽新能全资子公司——滁州力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达了2GWh的电池储能系统 (BESS)订单。此前该公司于2025年7月下达了 3.1 GWh的储能系统采购订单,由天合储能和南都电源共同获得。
9月10日,在RE+2025展会上,精控能源发布了新产品公共事业级储能系统PotisBank-L6.25-AC,并现场宣布与芬兰知名能源投资企业Aittub Oy达成总容量为600MWh的储能项目合作。据精控能源透露,该项目是芬兰储能市场向单一供应商采购规模的最高纪录。
9月11日,天合光能披露2.48GWh储能销售合同,分别与中国、拉美、亚太三大区域的三家客户签订。其中拟交付的海外1GWh订单将采用构网型系统,这是天合储能在海外市场斩获的首个GWh级别构网型项目,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9月16日,瑞浦兰钧与美国Energy Vault签署2026年供货协议。根据协议,瑞浦兰钧将在2026年向Energy Vault供应3GWh储能系统,双方将在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市场进一步深化合作。
9月17日,库博能源与全球领先的能源系统集成和运营商Paneco集团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电池储能系统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欧洲市场,合作预期容量将达到约2.5GWh,主要用于欧洲地区的并网项目。
9月18日,意大利电力生产公司IPP EP Produzione 向阳光电源订购了 220MWh 的电池储能系统。据了解,位于西西里岛特拉帕尼的100MW/220MWh公用事业级储能项目将由44套阳光电源 PowerTitan 2.0 解决方案组成,这也是阳光电源 PowerTitan 2.0 首次进军意大利市场。
9月19日,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澳洲储能项目接连获批。其中,晶科能源1.44GWh Garoo光储项目已完成环评审批,预计2026年底开工;天合光能2GWh储能项目则获维州政府快速审批,项目规模达4.53亿澳元(约合人民币21.8亿元),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
另据天合光能9月1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2025年,天合光能的储能业务出货目标超8GWh,预计4成国内,6成海外。2026年天合储能出货目标是保持50%以上的同比增速。目前,天合光能(已签单)的海外订单超10GWh,预计主要在2025-2026年交付。9月底,天合储能与日本汤浅商社签署协议,从2025年起向日本市场供应500MWh大型储能系统。
9月20日,天能控股集团与非洲储能巨头FreedomWon自由赢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及2GW储能设备框采协议。
9月23日,亿纬锂能与可再生能源企业TSL Assembly达成战略合作,双方约定于2026–2030年期间,在中东欧地区部署总规模达1GWh的储能系统项目。另外,在Solar & Storage Live UK 2025期间,亿纬锂能与波兰智能光伏系统创新企业CommVOLT Sp. z o.o.签署了500MWh的战略合作协议,以满足欧洲日益增长的工商业储能需求。
9月23日,波兰三家客户高管代表团一行共11人到访远信储能总部。期间,各方与远信储能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批量下单VenturePro和GridUltra产品,远信储能将从技术、产品、开发等多维度支持客户在波兰开展超过5GWh储能项目投资与建设。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远信储能全球直流侧储能出货量达15GWh,海外在手订单储备充足,预计 2026 年海外业务贡献收入占比将超30%。
9月26日,据美通社报道,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期间,澳大利亚福德士河集团(Fortescue)正式宣布成立全球联盟,以建立成本最低、24/7(即7天24小时不间断)的清洁能源系统,加速全球工业脱碳。为实现这一目标,Fortescue选择远景能源作为其在风能和储能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
9月28日消息,澳大利亚政府已批准1440MWh的Garoo太阳能加储能项目,该项目由晶科能源澳大利亚公司推进。该项目位于新南威尔士州塔姆沃思市以南约 40 公里处,包含一座134MW光伏电站,以及一套360MW/1440MWh的电池储能系统。
9月份如此密集的订单,标志着在这轮全球能源转型机遇中,中国企业正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快速抢占市场,表明中国储能企业的“出海”版图已实现全球主要市场的全覆盖,合作模式也从单一的产品供货,升级为共同开发、技术输出乃至全生命周期服务。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落地,中国储能品牌在在全球范围内将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
前三季度中国储能出海订单214.7GWh
2025年初时,在前一年高基数、全球主流市场的政策不确定性和贸易摩擦风险的共同作用下,市场普遍预计储能市场增速会放缓。
实际的情况却是,中、美、欧三个主要区域的支持政策刺激了需求潜能:中国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导致抢装潮;美国“大而美法案”将储能项目的税收减免保留至2033年,逐渐收窄的补贴和关税时间窗口也在推波助澜;欧盟则在长时储能、容量电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鼓励政策,推动储能项目向更大电量、更长时间发展。中东和其他新兴市场也开始加速增长。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数据库统计,2025年1-9月,中国储能新增出海订单/合作总规模达214.7GWh,同比增长131.75%。其中,海外订单在5GWh以上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53.51GWh、海辰储能21.57GWh、中汽新能10.05GWh、楚能新能源8.84GWh、国轩高科8.26GWh、阳光电源8.25GWh、天合储能7.97GWh、晶科能源7.06GWh、比亚迪6.54GW、瑞浦兰钧6.50GWh、阿特斯6.45GWh、德赛电池5.33GWh、远信储能5.00GWh,海外订单在1GWh以上的企业就更多了。
就储能出海项目地分布分析,欧洲、澳洲占比均超过五分之一。欧洲最高,达48.08GWh,占比22.4%,其中波兰7.695GWh,英国6.171GWh,德国3.71GWh,保加利亚3.7GWh。
澳大利亚43.21GWh,占比20.13%。
中东40.06GWh,占比18.66%,其中阿联酋20GWh,沙特12GWh,土耳其2.178GWh,摩洛哥1.2GWh。
亚洲(除中东国家和中国)26.21GWh,占比12.21%,其中,印度订单高达13.25GWh,日本7.75GWh,印尼2.28GWh。
美洲21.49GWh,占比10.01%,其中美国8.63GWh,拉美国家12.852GWh,智利订单/合作高达10.812GWh。
非洲(除北非国家)4.95GWh,南非国订单达3.874GWh,刚果(金)815.6MWh。
订单潮背后的全球能源需求
海外储能订单暴涨的背后,是全球各地区长期存在的电力需求未被满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欧洲光伏消纳问题日益突出。
欧洲市场虽然配电侧光伏装机规模庞大,但暴露出传统电网在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消纳上的短板,引发供需失衡和能源浪费。这时,储能就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优解法:通过在用户侧配置电池,可存储白天过剩的光伏电量,削减尖峰时段向电网馈入的电力冲击,并在晚高峰释放能量以平衡负荷。
因此,德国从2025年1月起推行动态电价,法国则大幅削减甚至取消小规模光伏的上网电价补贴。这些政策变动大大提高了储能的经济价值。
美国电力需求基数庞大,并且持续攀升,如数据中心扩建、本土制造业回流、电车市场扩张等用电需求量大。同时,美国电网设备老旧,输电网络投资长期不足,导致电网故障和区域停电事件频发,甚至部分地区并网新项目需要排队数年。
老化电网难以及时扩容升级,使储能成为不可或缺的“刚性补丁”,也是美国保障供电稳定、缓解电网压力的硬需求。
在澳大利亚,受近年来极端天气影响,造成的损失巨大,这也导致电力基础设施故障频率升高,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引发停电和电价飙升。2025年1-5月,澳大利亚由暴雨、热浪等极端气候造成的保险索赔事件超过32000起,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
2025年5月,澳大利亚政府豪掷23亿澳元推出“廉价家用电池计划”,自2025年7月起对家庭、企业和社区组织安装小型电池系统(5kWh至100kWh)给予约30%的前期成本补贴。这一补贴可将典型户用储能系统的投资回收期由7-8年缩短至5-6年,最佳情况下可降至4-5年。
2025年7月,澳大利亚全国多个地区的电力默认批发价上涨,部分地区涨幅高达9.7%。在这样的背景下,储能的价值更加明显。同时,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正式推出“更便宜家用电池”(CheaperHomeBatteries)补贴计划,所有通过该计划安装的并网储能系统,均须具备参与虚拟电厂的能力。购买户储电池最高享受372澳元/kWh(1720人民币/kWh)的补贴,覆盖安装成本的30%,且可与州层面的地方补贴相互叠加。
当前,澳大利亚每年新增户用光伏装机超过30万套,但2024年配套储能的比例仅约10%,累计户用光伏中配储率不足5%。显然,澳大利亚政府的补贴政策,将点燃居民的储能安装热情。
此外,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正不断从中美欧等传统市场向中东、非洲、南亚、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辐射。以中东市场为例,许多中东国家由于战火摧残、设备老化等原因,让大面积、长时间停电成为常态。例如,伊拉克全国大部分地区每日停电时长达7小时,库尔德地区甚至高达每日19小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柴油发电机广泛用于应急供电,但柴油成本高昂且供油不稳。
好在中东地区日照充足,光伏发电成本低廉,搭配储能后即可形成24小时供电能力,大幅降低对柴油的依赖和成本。因此,近几年来,各国政府开始大力扶持户用和工商业储能,光伏+储能作为替代柴油发电的方案展现出巨大潜力。
例如,伊拉克政府推出低息贷款鼓励分布式光储,利率上限仅2.5%,期限长达7年,这也让中国对伊拉克出口的相关设备上升;阿联酋国有可再生能源投资公司Masdar与阿联酋水电公司EWEC宣布启动在阿布扎比沙漠合作建设5.2GW光伏+19GWh电池储能项目,总投资60亿美元,预计2027年投入运营。
在非洲地区,非洲拥有全球60%的太阳能资源,但电力资源极度匮乏,总发电量仅占全球的3%,就算有电地区也常因设备老旧、燃料不足而频繁停电。当前,非洲很多国家采用柴油发电机进行发电,但是柴油价格高昂且供应不稳,发电成本动辄每度电数元人民币,如果每天持续发电6-8小时,光燃料成本每天就高达4000-5000元人民币,同时柴油燃烧也会产生多种有毒有害物质。
相较之下,安装储能一次投入虽高,但运行成本极低,度电成本只有0.2元,同时更加安全无害,是替代柴油发电的优选方案。因此,非洲国家层面也纷纷将“新能源+储能”纳入发展蓝图。
东南亚则以越南为典型代表,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的同时,电力需求也水涨船高,但电源与电网建设又相对滞后,导致严重缺电,因此东南亚地区也为中国新能源及储能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目前,中国储能电芯与电池系统规模化带来的单位成本下降,使中国厂商在中东、东南亚、拉美等地具有显著落地成本优势,能够以更低的 LCOE 中标大型项目。如比亚迪在沙特的大单(含已并网的 2.6GWh Bisha 项目与与 Saudi Electricity Company 签署的 12.5GWh 合同)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它显示了中国厂商在海外能承揽“超大体量”工程的能力。
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拿单过程中,展示出完整的产业链与系统集成能力。许多中国企业不仅做电芯,还能提供 PCS、BMS、集成柜体、工程总包与运维。交钥匙能力,让海外开发商愿意用“少量接口换取一站式交付”的便利,这使单笔合同金额看起来更大、签约频率更高。
还有就是市场机遇使然,一些国家的政府(例如海湾国家)为实现快速的可再生并网目标,在资金与审批上给予更快速路径,结合价格优势,形成“弯道超车”的采购窗口。
挑战与机遇并存,不要被“爆单”所迷惑
证券分析师认为,今年中国储能企业的海外“爆单”,是结构性机会与短期窗口效应的混合体:一方面,全球对储能的刚需、政策支持与中国供应链优势确实创造了真实的市场;另一方面,框架协议、前置出货、关税与本地化承诺构成了业绩实现的不确定性。
但是,中国储能出海并非一片坦途。有机构研报指出贸易壁垒正在加剧,一方面是美国进口关税的提升;另一方面,PFE限制让非美储能企业及产品获得AMPC与ITC的难度增加。
美国与部分西方国家出于产业安全或贸易保护,会调整关税与反规避调查;同时,美国市场对中国电池高度依赖(近年美国公用事业级项目大量使用中国产电芯),任何政策变化都会产生连锁效应。机构模拟显示,在不同关税情景下,项目成本可能上升12%到超过50%,会直接影响中国产品在美国的中标竞争力与利润率。
因此,从2024到2025年,业内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抢跑出货 / 前置发货”:一些合同或出货被提前,以规避未来关税或利用当前更有利的市场窗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2025年全球电池出货与订单会出现“集中爆发”的时间簇。
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海外市场已将质保要求从5年延长至10年,中小型系统集成企业需应对本地化运维压力,且新加坡、日本等地区对产品认证要求严苛。
尽管如此,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仍为中国储能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相对于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海外储能市场成熟、产品单价高,叠加部分地区政策补贴,利润空间可观,被业界认为是储能企业穿越洗牌周期的有力支点。
未来趋势与展望
2025年,全球各地积极拓展储能市场,并相继宣布或实施了集中采购项目的招标活动,这一趋势进一步拓展了储能市场覆盖范围,并提升了全球储能市场增长预测。随着各国政府对能源安全的重视,以及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的需求,储能正从“配角”变为“主角”,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引擎。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预测,到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180GW以上(不含抽水蓄能),到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300GW以上(不含抽水蓄能),到2030年,中国储能产业链和供应链产值规模将达2-3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底,全球累计储能装机规模将达730GW/1950GWh左右(其中中国650GWh、美国500GWh、欧洲350GWh、韩日澳80GWh、东南亚、非洲和中亚100GWh、全球数据中心300GWh、全球微电网100GWh左右,部分项目有重叠)。这表明全球储能市场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另据多家机构数据,2024–2025 年中国规划中的储能电池产能已超过1TWh,但全球实际需求远未消化,因此即便海外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增订单也会被庞大的供应覆盖,随着未来几年全球需求侧的放量,供给侧的价格竞争已经难以避免。